你如何放下對事物的執著呢?試都別試了,這是不可能的。當你停止在事物中尋找你自己的時候,那個對事物的執著自然而然會消失。
與此同時,只要覺知到你對事物的執著就可以了。有時你不會意識到自己對事物的執著(認同),直到你失去了它們,或是面臨失去的威脅。
如果那個時候你生氣了,或者開始焦慮等等,那就表示你對它們是執著的。如果你覺知到自己認同於某個事物的話,那個認同本身就已經不完整了。
「我是那個覺察到自己有執著的覺知。」這就是意識轉化的開始了。
欲求(wanting):「需要更多」的需求(theneedformore)
小我認同於擁有,但是它在擁有中獲得的滿足只是相對膚淺而且短暫的。在它之內深藏著一個不滿足感,不完整感,匱乏感。
「我所擁有的還不夠。」而小我真正的意思是:「我還是匱乏的!」
如同我們所見,「擁有」這個概念,是小我創造的幻相,為的是要給自己一個堅實而永續的感覺,好出類拔萃,顯得與眾不同。
既然你無法在「擁有」當中找到自己,那麼在小我的結構之下,還有一個更強大的驅動力:「需要更多」的需求,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欲求。
如果沒有「需要更多」的需求的話,小我是無法長存的。因此,「欲求」比「擁有」更能讓小我長存。
小我想要「擁有」(have),但是它更想要「需求更多」(wantmore)。
所以「擁有」所帶來膚淺的滿足感,總是會被更多的欲求所代替。
這裡談的是心理上的「需要更多」,也就是說,需要更多的東西讓小我來認同。這是一個有癮頭的需要,不是真正的需要。
有些個案中,小我的典型特徵:心理上「需要更多」的需求,或是匱乏的感覺,會轉移到身體的層面,而變成無法滿足的飢餓。
暴食症的患者常常故意讓自己嘔吐,以便能夠繼續吃。其實餓的是他們的心智,不是身體。
這種飲食失調的患者是可以被治癒的,只要他們能夠不去認同他們的心智,而去和他們的身體有所聯結,
同時感受到身體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小我心智的假需求。
有些小我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繼而以殘忍無情的手段和決心來追尋他們的目標——成吉思汗,斯大林,希特勒,就是幾個特別著名的例子。
然而,在他們欲求能量的背後,產生了一個同樣強度的對抗能量,最終導致他們的衰敗。同時,他們造成了自己和其他很多人的不幸,
或是說(在這幾個著名的例子中),在人間創造了地獄。大多數的小我有著矛盾的欲求,它們在不同的時候需要不同的東西,
或是根本不知道它們要什麼,只知道它們不要事物的本然(whatis):當下的時刻。
不安、煩躁、沉悶、焦慮、不滿足,都是無法填補的欲求所造成的結果。欲求是結構性的,所以只要這個心理結構存在,
無論多少內容都無法提供持久的滿足。我們常常可以在青少年當中(他們的小我還在發展階段)找到沒有特定目標的強烈欲求,
其中有些人會永久處在負面和不滿足的狀態。
如果不是貪婪的小我病態而無止境的需要更多,因而造成資源的不平衡,人類對於食物、水、住所、衣服等基本舒適狀態的實際需求,
在這個地球上都可以很輕易地被滿足。小我還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濟結構中找到了集體表達的方式,像一些大型公司,
它們就是為了需要更多而互相競爭的小我實體。它們唯一盲目的目標就是利潤,它們絕對冷酷無情地追求那個目標。
大自然,動物,人類,即使是它們自己的員工,都不過是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和可供它們使用的無生命物體,用完後就丟棄。
這幾個念相:「我」、「我的」、「比……更多」、「我要」、「我需要」、「我一定要」、「不夠」都是屬於小我的結構而不是內容。
內容是可以互換的,如果你不能在你之內認出這些念相,如果它們始終在無意識中,你就會相信它們說的話,你也一定會把這些無意識的思想付諸行動,
而最後注定會求而不得。因為當這些念相在運作時,沒有任何物件、地點、人,或是狀況可以讓你滿足。
只要這個小我的結構存在,就沒有任何內容可以滿足你。無論你有什麼或得到了什麼,你都不會快樂。
你會一直追尋其他的事物——那些許諾可以提供更大滿足、讓你自我感更完整,同時可以填補你內在匱乏感的事物。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如何放下對事物的執著?
第一步先意識到自己認同(執著)何物
如何意識到?
當你將要失去某物或已失去時是否感到焦慮或生氣
第二步覺知自己認同於何物
意即我覺知到我執著某物
那麼我的意識就開始轉化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