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Gestalt)是德國字,原意為形狀圖形
完形一詞來自於一群研究知覺的心理
學家
他們發現人類
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
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因此,把各個部份或各個因素集合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即為完形。

有以下四個重要觀念.

一.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完形治療的核心。完形治療學派認為個體有自我調整的功能,個體若能充份覺察,必然改變;

也就是,覺察本身即具有治療的效果。   那麼自我覺察是什麼呢?

Simkin在1970年曾對『覺察』做了以下的說明:「完形諮商強調覺察、現在,覺察乃是專注與注意的能力。

思考並不是覺察,感覺、感受也不是覺察,覺察乃是去接觸、瞭解我正在想什麼、感覺、感受到什麼......,

如果我不能覺察我正在做的,我即是對我所做的沒有反應。」覺察是指去發現某些事情,

讓個體接觸到或感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感覺到自己的思考、動作、身體姿勢等。

在覺察的過程中,個體與環境做良好的接觸,以經驗內在的衝突,統整其人格的分歧與對立,

藉著覺察,個體發現真實的自我,從新整合自己。
覺察是一種提供選擇的工具,它也意味著改變的可能性。

因為覺察,你知道你可以不這樣做,你知道你可以改變,也知道你可以不改變。

你覺察的愈多,可做的選擇也愈多,當你選擇以後,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當然,前提是你必須先覺察到,才可以做選擇,也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所以說,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此外,關於覺察有幾點要注意:

1.覺察不同於內省。因為內省是有目的性及評價性的,而覺察只是去觀察、注意而 不評價。
 
2.人不可能同時對兩件事有相同程度的覺察。因為覺察特別強調專注與注意的能力, 我們一次只能專注於一件事。
 
3.你有意志力去專注在你的察覺上。當你想要做覺察時,你隨時有能力可以做覺察。
 
4.缺乏覺察通常與逃避有關。在你生命中,或許有些部份是你一直害怕去碰觸,而 不願面對的。

   所以說,成長需要勇氣,若我們總是逃避去覺察某些部份,那麼我 們將無法改變與成長。
  
個體與環境是無法區分的,因此在覺察的過程中必須兼顧個體與環境,

若僅偏重於對自我的覺察或是對環境的覺察其中一者,則無法達成清楚的覺察。

  所以覺察應包括三個範疇:

(1)對自我的覺察

(2)對環境的覺察

(3)對自我與環境互動間的覺察。

  因此自我覺察可分為外部領域、內部領域及中間領域:

1.外部領域:即是對外在世界的察覺,用五官-看、聽、嗅、味、觸與外界接觸。
 例如白紙上的黑字,火車的聲音、玫瑰的花香......是他人也可客觀而得的。這個
 領域幫助我們植根於「現實」之中。
 
2.內部領域:是個人主觀的感覺,發生在自己的內部,只有自己能感覺得到,如
 疼、痛、癢、肌肉緊張以及各種情緒。
 
3.中間領域:即是對想像活動的察覺,包括種種心智活動,如幻想、計劃、分析、 思考等等。

  完形治療希望幫助當事人多專注在外部領域和內部領域的覺察上,

因為許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中間領域的空想、擔心等負面想像,而成了中間領域的囚犯。

例如我們可能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一些計劃;可能擔心某些後果,而不敢冒險;

這些擔心或是恐懼的想像往往帶來不安甚或阻擋了生活的進行。

  而要如何消除中間領域帶給我們的不安呢?

我們可以在外部領域做些努力,也就是將不安轉換為實際的行動;

例如假若害怕考試失敗,那就努力用功讀書。

或是我們可以試著將身體放鬆,因為身體感官會反應出我們的情緒與不安,

所以中間領域的負面想像會使我們的內部領域呈現緊張或不舒服的狀態,

如呼吸急促、四肢顫抖、眉頭緊縮等等,此時我們若能察覺到這些內部領域的變化,並使自己的身體放鬆,

那麼不安的感覺就較難侵入了。或是可以改變中間領域的用詞和想像,如將「假如考試考壞了,該怎麼辦?」

改為「考試會過關」,那麼內部領域也就能隨之轉換成輕鬆自信的狀態了。

  許多人受困於中間領域,因為他們不瞭解實際發生的,與自己想像的之間會有一大段差距,所以,我們要

學習中間領域的正面運用方法,並使這三個領域平均發展,才能過著平衡的生活。


二、此時此刻

  完形治療強調此時此刻它認為留戀過去就是在逃避體驗現在。

Polster在1973年曾提出「力量存在於現在」(Power is in the present),

因為往者已矣,來者則尚未臨,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若把精力花在追憶過去或是冥想未來,「現在」的力量將消失無蹤。

 為了有效幫助當事人接觸現在,完形治療者常會以現在式的問句問「什麼」(what)和「如何」(how)的問題

而很少問「為什麼」(why)的問題。因為完形治療認為問「為什麼」只會引導當事人去編造合理化的解釋及自我欺騙,

將導致當事人不停地、頑固地去思索過去,而使他們脫離了此時此刻的體驗。

  然而,完形治療法並非不重視過去,

事實上,完形治療者認為,當過去與一個人現在的重要課題有關時,過去就是重要的。

當當事人談及他們的過去時,治療者將要求他們藉著重演過去將想像帶到此地,不要只是談論那些情感,

而要求當事人在此時此刻再次體驗過去所經驗過的情感,透過想像的歷程,再度體驗當初受到的傷害,進而釋放該傷害。

  完形強調「此時此刻」,主要有幾項理由:

1.除了此刻他正在做的事以外,一個人不可能經驗到其它事。
 
2.個人的改變只能發生在現在,他不能改變過去已發生的或未來尚未發生的。
 
3.當他能存在於此時此刻,他便能運用察覺去發現他的需求,並能知道如何去滿 足它。

4.自我的覺知也是存在於現在之中
  
Perls 指出,當個體離開現實而沉浸於未來時,便經歷焦慮,對於未來,既害怕災難的降臨,又期待美好的結局,

於是把所有的心思用在空想、計劃、取捨不定,因而脫離現實。

但是完形並不否認個人生活的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性,個人可將過去拉回現在來重新經驗它,也可經驗此刻他的計劃或未來的期望。

摘錄自 求道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maste 的頭像
    Namaste

    家族排列之道

    Namas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