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我需要從他人獲取或迴避什麼的時候,通常會扮演一些角色來滿足他的需求。這些需求可能是想在物質上有所獲,或是追求權力感、
優越感或特殊感以及其他形式的滿足——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通常人們對於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毫無覺知的。
因為他們自己與那些角色合一了。小我不知道所有能量的來源都在自己之內,所以它在外面尋求。小我所尋求的不是「臨在」的那種無形關注,
而是某種外在形式的關注,像認可,讚賞,仰慕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注意,好讓它的存在被認可。
任何自我的認知感——為自己貼上的各種標籤——都是小我,無論主要是以正面的(我最棒了!)還是負面的(我一無是處!)方式展現。
在每個正面的自我認知之後,都暗藏了深怕自己不夠好的恐懼。在每個負面的自我認知之後,都暗藏了想要一枝獨秀或是凌駕他人之上的慾望。
看起來非常自信,而且不斷追求優越感的小我,後面卻是無意識地對自卑的恐懼。相反的,在害羞、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小我自卑情結之後,
卻有著對優越感的強烈渴望。很多人因他們接觸到的情況和人物的不同,而在自卑感和優越感之間擺盪。
對於內在,你所需要知道並且去觀察的就是:當感到比某人優越或在某人面前自慚形穢的時候,那就是你內在的小我!
有些小我在無法得到讚美或推崇的情況下,會選擇屈就於其他形式的關注,繼而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以得償所願。
如果得不到正面的關注,它們可能轉而選擇負面的,比方說,激起別人負面的反應。很多孩子的行為就是源自於此。他們故意調皮搗蛋以取得關注。
有些小我甚至不惜以犯罪手段來達到目的。這些小我借由惡名昭彰和他人的唾棄來尋求關注,
它們的心聲是:「請你告訴我,我是存在的,我不是無足輕重的。」有一種很常見的角色就是受害者,在這個角色中,小我尋求的關注就是同情或憐憫,
或是他人對「我的」問題的興趣——「我和我的故事」。視自己為受害者是眾多小我形式中的一個要素,這些小我形式包括了:
埋怨他人,受到攻擊,遭受侵犯等等。當然,當編造並認同自己是受害者角色的故事時,我是不希望故事終結的。
因此,每個治療師都知道,小我其實並不想要自己的問題獲得解決,因為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它身份認同的一部分了。
在很多所謂的「羅曼史」剛開始的時候,為了要吸引並且留住小我視為「可以讓我快樂、感覺特殊、滿足我所有需求」的那個人,
角色扮演的遊戲是常見的。「我會扮演你要我扮演的角色,而你也要扮演我讓你扮演的角色。」
對男女雙方來說,這是個無需明說,而且無意識的共同協議。我們常說的「墜入愛河」,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
是小我的欲求(wanting)和需求(needing)的一種強化。你對一個人上癮了,或是說,你對自己心目中那個人的形象上癮了。
它和真愛一點關係也沒有,真愛之中是從無慾求的。
當有人告訴我:「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誰了。」我通常都會恭喜他們。他們會很不解地問:「難道你覺得困惑是好事嗎?」我讓他們去審查,
困惑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不知道」不是困惑。困惑是:「我不知道,但我應該知道。」或是「我不知道,但我需要知道。」
你是否可以放下「你應該知道,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誰」的信念呢?換句話說,你是否能放棄尋找一個概念上的定義以獲得自我感呢?
你是否能夠停止用思考來取得身份認同呢?當你能夠放下你應該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誰的信念時,那份困惑會如何呢?頃刻間它消失了。
當你全然地接受你不知道的這個事實,你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平安和清明的狀態,這個狀態是比思考更為接近你真正是誰。
經由思想來定義你自己,其實是限制了你自己。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的功用是什麼,而在於是否過於認同自己的功能,以至受其控制,
並且讓它變成了你所扮演的角色。當你扮演角色時,你是無意識的。所以當你發覺自己正在扮演角色時,你的體悟就在你和角色之間創造了一個空間。
而這正是從角色中獲得釋放的開始。當你完全地認同一個角色時,就把一種行為模式和你的本質混淆了,然後還會過於嚴肅地看待自己。
你也會自然而然地指派角色給他人,好讓他們來配合你的角色。比方說,當你去看一位與其角色完全認同的醫生時,對他們來說,你就不是人了,
而只是一個「病號」,或只是一份病歷。如果你夠覺醒也夠覺知,而能觀察到你是如何與其他人互動的,你也許會覺察到,對於不同的人,
你說話的方式、態度和行為都會有所不同。剛開始的時候,也許在別人身上觀察比較容易;然後,你逐漸地可以在自己身上觀察到。
你對一位公司老總說話的方式,也許和你對清潔工說話的方式有細微的不同。你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也和對成人不同。為什麼呢?你都是在扮演角色。
關山這位禪師,即將要主持一個名門望族的喪禮。當他站在那裡等待省長和其他王公貴族到達時,他注意到他的手掌心因流汗而潮濕。
第二天他召集了所有的弟子,坦承自己還未具備資格成為一位真正的老師。他對弟子解釋說,他發現自己無法對所有人一視同仁,
無論對方是乞丐或是國王。他還是無法超越社會角色和概念上的身份認同,而看到眾生的平等性。於是他飄然離去,成為另外一名大師的弟子。
八年之後,他開悟了,並且回到原來的學生身邊。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無論小我如何角色扮演
最終還是得不到它想要的結果
看起來非常自信,而且不斷追求優越感的小我,後面卻是無意識地對自卑的恐懼
當感到比某人優越或在某人面前自慚形穢的時候,那不過就是你內在的小我!
角色並非本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