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的心智完全被過去所制約。它的制約有兩個面向:內容結構

在一個孩子因為玩具被奪走而痛哭的例子裡,那個玩具就代表了內容。它和任何其他的內容都是可以互換的——任何其他的玩具或是物件都可以。

你所認同的內容是被你的環境、教養和周邊文化所制約的。無論這個孩子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這個玩具是一個木頭做的動物還是複雜精密的電子產品,

就失去它的痛苦來說,沒有任何差別。這個劇烈的痛苦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是在於這個字:「我的」,這就是結構性的。

無意識地、強迫性地借由與一個物件產生關聯,來強化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已經是在小我心智的結構中根深蒂固了。

小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心智結構就是「認同」。認同(identification)這個字是從拉丁文idem(意思是「一樣的」)和facere(意思是「使成為」)

衍生而來的。所以,當我「認同」某個事物的時候,我就「使它成為一樣的」。和什麼一樣呢?和我一樣。我賦予它我的自我感,

所以它就成為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了。認同最基本的層次就是與實體事物的認同:我的玩具,稍後就變成了我的車子,我的房子,我的衣服等等。

我試著在事物中尋找自己,可是卻從來沒有真的成功,最後還讓自己迷失在這些事物中。這就是小我的命運。

廣告業界的人都非常瞭解,想要人們購買他們並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

他們必須要說服人們:這些東西會加強他們看待自己或是如何被別人看待的良好的感覺,換句話說,就是為他們的自我感加分。比方說,廣告會告訴你:

如果你用了這個產品你就會出類拔萃,意指你會更能成為自己。在這裡,隱含的假設就是:買了這個產品之後,經由一些神奇的聯結行為,

你會變得像他們一樣,或是表面上的形象會看起來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多情況下,你買的不是那個產品,而是買一個「身份認同的強化品」。

名牌的標籤基本上是讓你買一個集體意識的身份認同。它們非常的名貴,所以也非常的「獨特」。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買得起的話,

它們就會失去其心理上的價值,那麼剩下來的就只是物質的價值,那大概只有你付的價錢的零頭而已。

每個人會認同於什麼樣的事物因人而異,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收入、社會地位、時尚、周邊文化等等。你所認同的事物就是內容

而你無意識地、強迫性地去認同,就是結構性的。這是小我心智運作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矛盾的是,使得所謂「消費者社會」得以繼續存在的原因,就是我們試圖在事物當中尋找自己但卻失敗的事實

小我的滿足是如此的短暫,所以你必須不斷地追尋更多,買得更多,一直不停地消費。

當然,在我們表層自我(surfaceselves)所生存的物質向度中,各種事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我們需要房屋、衣服、傢俱、工具、交通運輸等,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因為一些事物的美麗或本有的特質而珍視它們。我們需要尊崇物質世界,而不是鄙視它每一樣事物都有它的本體(beingness),

都是從無形的至一生命——所有事物、所有實體、所有形相的源頭——所衍生出來的短暫形相
。在最古老的文化中,人們相信每一件事物,

即使是所謂的無生命的物體,都有一個生存於其中的靈性,而在這方面,這些古老的文化比我們現代人更接近真相。

當你生活在一個被抽像概念弄得死氣沉沉的世界之中,你已經無法感覺這個宇宙的生命力了。

大多數人都不住在一個活生生的實相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由概念組成的世界裡。

但我們如果只是把世間的事物當成加強自我的工具,並試圖在其中尋找自我的話,我們是無法真正地尊崇它們的。

而小我卻正是這麼做的:它對事物的認同,創造了我們對事物的執著、迷戀,繼而創造了我們的消費社會和經濟架構,

在其中,唯一衡量進步的標準就是:更多!無由地「努力要更多」、「無盡地成長」,就是一種功能失調和疾病。

它和癌細胞增長所顯示的功能失調是一樣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斷地倍增,卻不知道毀壞了自身所屬的器官,因而招致自身的毀滅。

很多經濟學家非常執著於成長的概念,他們甚至無法放下「成長」這個字眼,所以他們稱衰退為「負向成長」。

很多人生命的絕大部分,都是消耗在對事物先入為主的迷戀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的禍害之一就是物質的激增。

當你無法感受到自己所是的那個生命時,你很可能就會用物質來填滿你的生活。我建議你:經由自我觀察,來研究一下你和這個世界中事物的關係,

特別是那些你會稱之為「我的」的事物,這可以作為一種靈性的修持。

比方說,你必須要很警覺和誠實,才能發現你的自我價值感是否受限於你所擁有的東西。你是否會不經意地提到你所擁有的事物或是炫耀它們,

好增加你在他人眼中的自我價值,或是讓你的自我感覺比較良好?無論小我尋求什麼或是執著什麼,它們都是本體的替代品,而小我無法感覺到本體。

你可以珍惜並喜愛一些事物,但是一旦你執著於它們,你就知道這是小我在作祟。其實你不是真的執著於某件事物,而是執著於一個思想,

這個思想有著『我』(I,主詞)、『我』(me,受詞)或是『我的』在其中。

當你能夠真正地接納一個損失時,你就超越了小我,而你的本質,也就是本我(意識本身)就出現了。」耶穌說:如果有人拿了你的襯衣,就連外衣也讓他奪去。』」

這句話並不是說你不該鎖上你的大門。它的意思是:有的時候,放下一些事情其實比維護它或是抓住它來得更有力量。

小我並不是錯的,它只是無意識而已。當你觀察到你內在的小我時,你已經開始要超越它了。不要太認真地看待小我。

當你偵察到自己內在的小我行為時,請微笑。有的時候你甚至會大笑出來。人類怎麼可能被它欺騙了如此之久?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小我是無關乎個人的。它也不代表你是誰。如果你認為小我是你個人的問題的話,那不過是更多的小我罷了。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小我的制約有兩個面向

內容與結構

認同的事物就是內容

無意識的認同就是結構性的

而這全都是過去的記憶

像零極限所說將記憶不斷清理至空

本體就是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mas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