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信心銘)

譯文:當事情深層的意義不被瞭解,你就無法達到頭腦的平靜。

有一個蘇菲的神秘家,名字叫做拜亞吉德(Bayazid),他在他的自傳裡寫道:「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曾經想過,而且我告訴過神,在我所有的禱告裡都包含了這樣的意思:給我能量,好讓我能夠改變整個世界。」每一個人都以奇怪的眼光看我,我是一個革命份子,我想要改變地球的表面。

  當我變得更成熟一點,我開始祈禱:「這似乎過分了,生命一直在離開我的手中,我的生命幾乎已經過了一半,但是我連一個人都還沒有能夠改變,整個世界太大了。」所以我告訴神:「只要能夠改變我的家人就夠了,讓我改變我的家人。」

  「當我變老的時候,」拜亞吉德說:「我瞭解到即使連家人都覺得太多了,我是何許人要去改變他們?然後我瞭解到,如果我能夠改變我自己,那就夠了,太夠了。我對神禱告:」現在我已經來到了正確的點,至少讓我做這一件事:我想要改變我自己。」

  神回答:「已經沒有時間了,你應該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這樣要求,那個時候要求是有可能的。」

  每一個人到了最後都會這樣要求。一個在一開始就這樣要求的人,他算是對事情的本質有所瞭解,他已經瞭解,即使要改變一個人本身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的裡面是一整個世界,你攜帶著整個世界。一切存在的,都存在在你裡面。你是一整個宇宙,而不是一件小小的東西。如果這個改變能夠發生,那麼你就達成了,否則:

  當事情深層的意義不被瞭解,你就無法達到頭腦的平靜。這就像廣大的天空,它是完美的,在那裡不欠缺任何東西,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多餘的。事實上,是因為我們選擇接受或拒絕,所以我們才看不到事情的本性。  

摘錄自 奧修 信心銘


  聖人無法知道神性,因為他們太好了,所以他們的好會變成障礙,罪人也無法知道神性,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太壞了,而他們的太壞也會變成障礙。一個既不是聖人也不是罪人的人、一個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的人、一個不作任何選擇的人、一個不宣稱任何東西的人、一個不說「我不是這個或那個」 的人、一個只是停留在那個「在」裡面的人才能夠知道神性。

摘錄自 奧修 信心銘 

  意識的本質就是只要成為一面鏡子,鏡子沒有它自己的選擇,任何來到它面前的東西,它就反映出來,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不管是美的或是醜的,它都如實反映出來。鏡子不會有所偏好,它也不會判斷、不會譴責。在源頭那意識的本質就好像鏡子一樣。

  一個小孩子被生下來,他反映出任何來到他面前的東西,他什麼都不說,他也不解釋。解釋一進入的那個片刻,鏡子就喪失了它像鏡子的樣子,如此一來,它就不再純潔了,如此一來,它就充滿了意見,它就受到了打擾,它就變成很多片斷,它就分裂了,它就變成精神分裂。

  當意識是分裂的,不是像鏡子一樣,它就變成了頭腦。頭腦是一面破碎的鏡子。

  在根部的地方,頭腦是意識。如果你停止分別,如果你停止作二分性的劃分,如果你停止選擇這個,或反對那個,喜歡這個或喜歡那個,如果你脫離所有這些劃分,頭腦就會再度變成一面鏡子、變成一個純粹的意識。

摘錄自 奧修 信心銘
 

  僧璨說:

  不要停留在二分性的狀態,要小心避免這種追求。如果有一點點這個和那個、正確和錯誤—心神就會喪失在混亂之中。

罪人總是在夢想要成為聖人,而聖人總是在夢想要成為罪人,因為壓抑的東西會在夢中出現,無意識會在夢中顯露出它自己,那個分裂一直都存在---如果你是分裂的,你就無法進入源頭。

它就好像:有一棵樹,一棵有一百萬個分枝的大樹,那些樹枝是分裂的,如果你執著於那些樹枝,你怎麼能夠回到根部?當你進入越深,樹枝就越少,你越往下移,那個分枝就越消失,最後你會來到只有一個樹幹,它是不分枝的——所有的樹枝都在它裡面,但它本身是不分枝的。每一樣東西都來自它,「多」來自 「一」,而那個「一」仍然保持是 「一」你必須掉進「一」裡面,那個 「一」就是根,那個「一」就是源頭。

摘錄自 信心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mas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