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我在戰爭中時,你要明白它只不過是一個為了生存而抗爭的幻相。那個幻相認為它就是你。

一開始就想成為觀察的臨在(witnessing presence)並不容易,尤其是當小我正處於掙扎求存的狀態,或是源自過去的某種情緒模式被觸動了,

但是,只要你嘗試了一次,你的臨在力量就會加強,小我也會失去對你的掌控。而此時,就會有一個比小我和心智更強大的力量進入你的生活中。

如果想要從小我之中解放出來,只需要對它有所覺察,因為覺知和小我是無法共存的覺知是隱藏在當下時刻的力量。

所以我們也可以稱它為臨在(presence)。人類存在的最終目的,或者說是你的人生目的,就是要把這股力量帶到世界上來。

這也是為什麼想要從小我之中獲得解放這件事,不應該作為未來某個時間點應該達成的目標。因為只有臨在才能將你從小我之中解放,

而你也只能在當下的時刻臨在,不能在昨天或是明天。唯有臨在可以化解你內在的過去,因而轉化你的意識狀態。

什麼是靈性的領悟?就是相信你是一個靈性的存在嗎?不是的,這只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只比你相信出生證明上你的身份的那個想法,

更接近真相一點點而已,但它仍然只是一個想法。靈性的領悟就是清楚地看見:我所感知的、經驗的、想到的、感覺到的,最終都不是我,

我無法在這些稍縱即逝的東西當中尋找到我自己。
佛陀應該是人類當中第一個看清楚這個事實的,因此無我(anata)就成了他教誨的中心思想之一。

耶穌說,「否認你自己」,他的意思是:去除(化解)自我的幻相。如果這個自我——小我——是真正的我,那麼去否認它就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認知、經驗、思想和感覺在意識之光之中來來去去,而真正存留下來的只有意識之光。這就是本體,也是較深層的、真正的我。

當我瞭解到了自我的真相時,在生活當中發生的事情都是相對的重要而不是絕對的了。我還是尊崇這些事情,

但是它們已經失去了絕對的嚴肅性和沉重感。最終,唯一重要的就是:在我生活的背景中,我是否能夠時時感受到我本質上的本體存在感,

也就是所謂的「我本是」?更正確的說法就是:我是否能在此刻感受到「我即我本是(I am that I am)」?

我是否能夠感受到我本質上的身份就是意識本身?還是我會在眼前發生的事情、我的心智和這個世界當中迷失自己?

無論以何種形式顯現,小我背後的那個無意識的驅動力,都是為了要強化我自以為我是的形象——那個虛幻的自我。

當那個既是祝福又是詛咒的思想開始接管我們,遮蓋了我們與本體、源頭和神聯結時所產生的簡單而深遠的喜悅時,虛幻的自我就成形了。

無論小我顯現出來的行為是什麼,背後潛藏的驅動力始終都是:渴望出類拔萃、顯得與眾不同、享有掌控;渴望權力、受人關注、索求更多。

當然它同時也渴求分離感,也就是說,它需要對抗、需要敵人。

小我始終需要從他人或是某種情況中得到一些東西。它始終有著不為人知的議題;總有「還不夠」、不足以及匱乏的感覺需要得到滿足。

它利用人們和各種情境來得償所需的,然而即使達到目的了,它也不會滿足很久。小我的目標時常受到挫折,而陷入「我想要」和「現實狀況」

兩者的落差之中,這大部分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經常性來源。
時下流行的經典名曲,《我無法得到滿足》,掌控小我所有活動的情緒根源,

就是恐懼:擔心成為無名小卒的恐懼、擔心銷聲匿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恐懼。

所有小我的活動最終都是為了要消除這個恐懼感,但是,它最多只能以發展親密關係,獲取新的財物,或是贏得各種勝利,而暫時地遮蓋恐懼。

幻相是永遠無法滿足你的。只有當你瞭解自身本質的真相時,才能從真相中獲得自由。

人為什麼會恐懼?因為小我是借由認同外在的形相而升起的,它也深切地明白:所有的形相都是無常而且稍縱即逝的。

因此,小我的四週一直被不安全感圍繞著,即使它的外表看起來是那麼地信心十足。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加州馬裡布(Malibu)附近一處美麗的自然保護區散步,看到一棟鄉村度假別墅的遺址;它是在幾十年前的大火中燒燬的。

當我們走近那棟滿佈樹木和美麗植物的建築時,小徑旁的公園管理處告示牌上寫著:「危險,所有的結構都不穩固。」

我對我的朋友說:「這真是寓意深遠的箴言(Sutra,神聖經典)。」我們站在那兒,心中滿是敬畏。

一旦你瞭解並且接受所有的結構(形相)都是不穩定的(即使是看起來如此堅固的物質),那麼平安就會在你之內升起。

因為當你體認到所有有形之物的無常時,你就會覺醒,並且進入你內在的無形世界,它是超越死亡的。耶穌稱它為「永遠的生命」。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就像佛陀說的無我

你無法在稍縱即逝的東西中尋找自己

因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聚合

一切的結構都不穩定

生死無常

超越生死才能找到本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mas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