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很多人都會背誦,很多人幾乎天天都在做早晚課的背誦,其實《心經》是很深,

在大乘佛教來講,等於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代表、一個核心,

但是我們今天不是只停留在光是理解、光是會背、光是會唸,

我們是要實證,要真正親證到《心經》所講的世界,

佛法不是要讓你當作學問,佛陀是幫助我們解脫自在,經典都是「指月的手指」,幫助你解脫自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謂「觀自在」,不要又當做某一個人、某一個菩薩,又界定在人相上面。

「觀自在」就是你要觀察、觀察到很自在,到哪裡都能夠見到法,而且表示都能夠進入如實觀,如果能夠真正處處見法,

當下都是「觀自在菩薩」,這是要講你,不是講別人,你要來到觀察到很自在,處處都見法。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注意「行深」這二個字,你要用功、來到很深度的「止觀雙運」,

你的心要維持得很平靜、很寧靜、也很柔軟,未必要進入深定,但是你的聞、思、修,都要不斷的用功,來到深度的止觀雙運,

「行深」就是深度的「止觀雙運」,這時候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

體悟到原來一切來自於「空」,又回歸到「空」,此在講述「界相應」章節時有分析過。

將物質解析之後,然後成為分子……,再來到夸克,於是再解析成為能源,而能源本身不是「空」,而是能源浸泡在「空」裡面,

所謂「物質」,佛教常用「色」的名詞來代表,有形體、有色,你能夠看到,

《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現代物理學家提出質與能、物質與能源會互換,質、能互換,質、能本身又是不滅,從此方面可以理解。

然而物理學家為什麼還不能夠成為一個解脫者呢?因為他只來到了解能源方面,沒有體證到「空」的玄妙,

「空」是也很難實驗、也無法實驗,必須要實證的。《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為這一方面可以互換。當形成有形的物質,物質本身能夠離開「空」嗎?包括說你、我、他的肉體,我們是來自於「空」,

來自於「空」的能源,與能源慢慢凝聚為有形的物質,然後又與「空」的巧妙配合。緣起甚深之後,才形成我們的身體。

但是形成我們的身體之後,我們與「空」沒有離開,又都是浸泡在「空」裡面,於是你與「空」又是溶為一體,

雖說能源然後慢慢的凝聚、形成物質,但是此物質還是浸泡在「空」裡面,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沒辦法分開的。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的身心一切都是來自於「空」,又回歸到「空」。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啊!你要好好去體會,諸法所有現象界這些,你都要去看到一切都是來自於「空」,而且都具有「空」的特性,

「空相」包括講到「空性」,「空性」就是空無自性,一切來自於「空」,然後又具足空性,

「空」是指本體,空性是講它又不斷的生滅變化,而且現象本身又不是由它本身所形成,

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意即物理學家所提出來的「質、能不滅」,質、能可以互換,而且質、能又不滅,

因此不管現象界的物質,它再怎麼生生滅滅的變化,但是質、能本身都不斷的互換,星球就算爆炸,

還是一樣釋放出等量的能源,散播在虛空中。對虛空來講,總能量、總物質還是一樣,只是加加減減變化而已,還是一樣不生不滅。

因此,能夠體證到「空」特性的人,展現破我相、破人我相,體證到「無我」,後面這裡講的,就是體證到「空」的人,展現「無我」、

「無我所」的特性,「是故空中無色」,「空」本身是「無色界」,「無色界」才能夠容納「色界」的存在,

一方面描述「空」的特性,一方面「空」有這樣的特性。如果沒有體證到,「空」還是空,與你還是了不相干。

一個解脫者就是了悟這些實相之後,展現出來與「空」的特性相呼應、相符合。所以,一個體證到「空」的人,一樣會破除身見,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有雙重的意思,一個是講「空」本身的特性,一個是講體證「空」的人,展現與「空」的特性相符合,

因此一樣「無受想行識」。有的人講說「奇怪啊!明明有「我」這個色身,有受、想、行、識,有眼、耳、鼻、舌、身、意,

怎麼說沒有呢?
……」是說「空」本身沒有。體證「空」的人,本身就是無我、無我所,體證「無我」,

因此在「空」本身裡面,無眼、耳、鼻、舌、身、意,體證「空」的人,本身的身見、我見都破除了,主體消失了,客體也消失啊!

這時候「無色聲香味觸法」是來到主客雙泯、心與境界合一,

因此「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一方面是描述「空」的特性,一方面是體證「空」的人,他是心與境界是溶為一體,主體與客體消失、溶為一體。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都是這樣的意思,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包括十二緣起,這些也都消失了。

「無無明」因為了悟了真理實相之後,原來的顛倒夢想、無明,破除了!沒有那些「無明」了,

「亦無無明盡」一個體道、悟道越深的人,就像老子體悟到「道」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佛陀也講「空」是甚深極甚深。

因此,當你真正懂得越深,才知道自己不懂,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這樣「我慢」才會破除。

當真正知道你不知道之時,你的我慢才會破除,意即「沒有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空」本身是不生不死,一個體證「空」的人,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了悟了生死大事,當下與法界溶為一體,一樣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現象界是有苦集滅道,但是一個體證涅槃、無為、空的人,他的苦海消失了,

也來到無為、無修的世界,因此對一個四果阿羅漢來講,是來到沒有苦集滅道的世界,「無智」就是沒有世間的世智辯聰,

不會耍小聰明,也不會耍我慢,他是返璞歸真,「無智亦無得」無所得,因為不是說修行解脫之後,我得到什麼,我得到很多,不是這樣啊!

而是本來就存在,本來就擁有,現在當下跟佛陀是沒有兩樣,你沒有比佛陀少什麼,法界對你與對佛陀完全都相同,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覺醒的過程,就是把「無明」轉變為「明」,了悟這樣而已。

所以,只是了悟這些實相,你沒有得到什麼啊!然而當你了悟之後,你就解脫自在、法喜泉湧。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如果有得失心,

「有所得」就是有得失心,就會有罣礙;如果沒有得失心,哪來有那些罣礙呢?!心理就不會有那些罣礙,

沒有罣礙、沒有得失,怎麼會有恐佈呢?!因為沒有抓取、沒有得失心,就不會有恐怖,

此時來到遠離顛倒夢想,而「究竟涅槃」、大徹大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都是依靠著「止觀雙運」,

去體悟法界的真理實相。止觀雙運、開智慧之後,來到大徹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

故而不要在文字堆裡面鑽,學佛不要去跟人家諍辯,都要有實修實證,來到大安心、大自在,

就是《心經》所講的一條很快邁向究竟解脫之路,都是屬於四果阿羅漢的世界,這是可修、可証、可達,

真正能夠體證《心經》的世界,就能夠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苦海就會消失。

摘錄自 阿含解脫道次第
第卅四章 溶入一體世界 ─體証《心經》

講得很好
但是涵意很深不容易瞭解
除非已有當下的體悟 自己要去實修實證
大家可以參考或直接看空海法師的 阿含解脫道次第
心經就是叫我們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
不要有立場及界限 主體與客體消失、溶為一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mas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